帮助中心

 世人都知鲁迅是一个大文豪,其实鲁迅也喜爱美术,自己有时候还动手画画,他收集了许多美术类书籍,和你我一样是个收藏爱好者。他在北京的时候,逛琉璃厂成为一种生活消遣,他的收藏品大多来源于此。


鲁迅爱逛琉璃厂
翻开《鲁迅日记》,可以看到鲁迅逛琉璃厂的次数非常频繁,而且每次都有收获。通过粗略的统计,可知鲁迅在北京居住的14年间,总共去琉璃厂480多次,采买图书、碑帖3800多册。鲁迅逐渐养成了逛琉璃厂的习惯,至于每年岁首一年一度的厂甸庙会,鲁迅当然不会放过这机会,他每年都要在厂甸的书摊画肆徜徉徘徊,流连忘返。
 
后来,鲁迅到上海定居,仍没有忘记琉璃厂。1929年5月15日,鲁迅回北京省亲,住了19天,期间他除了作讲演外,还到西山去探望未名社老朋友、身患重病的青年翻译家韦素园。之后,鲁迅曾三次去琉璃厂,21日购买六朝墓铭拓片7种,23日和28日又在静文斋、宝晋斋、淳菁阁、松古斋、清秘阁等南纸店买了几十种信笺,说明当时鲁迅已着手笺谱的研究。此外,他还去日本人办的东亚公司购书一次。

鲁迅与拓片的不解之缘
除了收藏书信之外,鲁迅对于汉画像拓片的收藏,也有一种特殊的嗜好。所谓汉画像石刻,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、祠堂、石阙上的壁画,主题鲜明,装饰性极强,它融神话传说、典章制度、风土人情于一体,被誉为“绣像的汉代史”。它上承战国绘画的古朴之风,下启魏晋风度之先河,是中华雕刻艺术中的瑰宝。
 
早在民国初年,鲁迅已开始收集汉画像石刻。《鲁迅日记》1913年9月11日记载:“胡孟乐贻山东画像石刻拓本十枚。”鲁迅常漫步北京琉璃厂等地寻觅,还不时托友人代购。1914年鲁迅花大力气搜集各种佛经,关心历代佛石刻造像等。鲁迅曾对许寿裳说:“汉代画像的图案,美妙无伦,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。即使一鳞半爪,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,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,而不知其渊源正出于我们的汉画呢!”
 
据统计,自1913年至上世纪30年代,鲁迅所购刻石画像的拓片6000多种。在致友人的信中,鲁迅屡屡盛赞汉人石刻“气魄深沉雄大”。1935年11月15日,鲁迅写信给友人台静农道:“我陆续收得汉石画像一筐,初拟全印,不问完或残,使其如图目,分类为:一、摩崖;二、阙、门;三、石室、堂;四、残杂,此类最多。”鲁迅在收到最后一批南阳汉画像拓片的两个月后,便与世长辞了。

鲁迅也爱藏钱币
鲁迅鉴赏钱币的眼光也不赖,在北京的几年中,他日记里有关古钱币收藏的记载有40余条,共购入古钱170多枚,仅先秦货币就包括空首布、尖足布、圆足布、齐刀、赵刀、燕明刀等各种币型。鲁迅收藏古钱币起点较高,不走那种猎奇、玩钱的路子,而是将寻觅古钱、学习钱币知识和钻研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,可见其渊博的学识、见识,超凡的审美见地和多彩的生活情趣。
 
1914年11月20日,鲁迅在地摊上偶尔发现一枚南宋的“端平通宝”折三钱,这是非常稀少的币种,夹杂在南宋古钱堆里。他以独特的眼力发现了它,并花30铜元将其买下,这是捡了个大漏。1915年2月21日,鲁迅与友人季自求去厂甸买古钱,见一枚王莽时的“壮泉四十”。此币是东汉王莽铸造的“六泉十布”中的极品。他当即用20铜元买下了。在当日的日记中他明确写此币“系伪造品”,如此可见鲁迅鉴赏辨伪的功力。
 
鲁迅不但善于收藏,还为民国政府设计过“十二章国徽图”银币,又称龙凤银币。“十二章”是古代礼服常见的十二种吉祥花纹图案,集日、月、星辰、山、龙、华虫、宗彝、藻、火、粉米、黼、黻等纹饰为一体。后来袁世凯背叛民国,舆论要求废除袁大头图案,故改用鲁迅等设计的“十二章国徽图”制版,此币由天津造币厂铸造成银币,在京津地区流通,先在北京鲁迅博物馆有收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