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助中心

 

不敢相信!清明节竟起源于......

清明时节雨纷纷。明日就是清明了,你们那里下雨了吗?或许你正在祭祖扫墓,踏青郊游,可是关于清明节的真正由来,你又知道多少呢?

 

 

 

春秋时期,晋公子重耳逃避迫害流亡他乡,饥寒交迫,随臣介之推悄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,煮作肉汤让晋公子喝了。

 

后来重耳作了国君,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,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,唯独忘了介之推。而此时的介之推早已带着自己的老母亲悄悄隐居绵山了。

 

晋文公听说后,羞愧莫及,亲自带人去请介之推 ,然而绵山山高路险,树木茂密,找人谈何容易。于是有人献计,从三面火烧绵山,逼出介之推。 大火烧遍绵山,却没见介之推的身影,火熄后,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之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。晋文公见状,恸哭。装殓时,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,上写道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”为纪念介之推,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。

 

 

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,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。便赐老柳树为”清明柳“,并晓谕天下,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。

 

 苏轼《寒食帖》

 

清明节就这样历经千年流传了下来,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,冬去春来,万物复苏,桃红柳绿,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。在这样的时节,踏春、放风筝、植树、插柳等都是古人的重要活动。

 


我国于2010年发行的“清明节”特种邮票就很好地呈现了我国独特的“清明文化”。该套邮票共三枚,内容分别为“祭祖”、“踏青”和“插柳”。

 

 

其一为“祭祖”。画面上皇帝模样的人率领文武百官到宗庙祭祖,人物均是汉代装饰。据明《帝京景物略》中记载:“三月清明日,男女扫墓,担提尊榼,轿马后挂楮锭,粲粲然满道也。”


这段记述就很好地说明了清明祭祖扫墓的文化,在墓前摆上酒肉瓜果,烧着纸钱,除草添土,或哭或拜,然后大醉而归,以寄托对去世亲人的哀思。

 

 

其二为“踏青”。画面中几个孩子在草地上欢快地放风筝。清明时节,春回大地,草青柳绿,正是踏青的好时节。孔子早在春秋时就咏叹过他的理想:“暮春者,春服即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也就是能在春天里去郊游,踏踏青。

 

古代人认为把风筝放飞之后,剪断线绳,任其飘落天涯海角的同时,也带走了灾难疾病。这样,就可以消灾解难,给自己带来好运。

 

 

其三为“插柳”。画面中一个妇女和三个孩子正在种植柳树。古语云:“有心栽花花不发,无意插柳柳成荫。”说明柳树是比较容易成活的树木。

 

“插柳”还有一个很感人的典故,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介之推,晋文公折柳以表达对介之推的怀念。故事中,文化含义浓厚,有气节,有操守,有情义,令人感动。

 

 

东方收藏您身边的投资收藏专家

 

典藏专线:400-821-0007